2023年5月28日上午9时整,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研究子课题论坛——“乡村振兴与国际减贫”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活动在云南艺术学院行政楼114顺利举行。汇报活动由设计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万凡教授主持,项目课题总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作了子课题总体规划阐述,云南艺术学院院长欧阳俊虎教授、副院长陈劲松教授向参会院校代表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并致辞。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欧阳俊虎教授致辞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万凡教授主持论坛活动
2020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研究》课题组中标,成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本课题旨在推动国家设计政策在上述背景下的价值、理论及方法的系统构建,探讨古代“丝路文明”“一带一路”实践与国家设计政策三者之间的文化历史关联、理论方法创新与实践创新可能,通过政策需求、政策结构、政策思维三层关系的逻辑建构,寻求在国家导向与设计实践之间互构共振的政策合力。
作为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首先作了主题为“亲到长安为几人”的开场发言,系统讲述一个“无中生有”的乡村振兴计划,以及其背后所引发的设计思维在基层社会关系、设计师身份界定、民心相通与政策构建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项目总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发言
接着,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教授以“设计:自上而下的制度与自下而上的治理”为主题,介绍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又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窗口,需要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设计政策制定由点到面、由内向外地文化辐射带。
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教授发言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游峭副教授根据“把经验作为方法——课题组‘乡村振兴与国际减贫’实验室工作纪实”为题,将从实践中发现的乡村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口,正视设计学科与乡村振兴的可链接关系,以“己路河”乡村振兴实践为例,以“无中生有”的设计思维范式从“实践-经验-方法”三个方面探寻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反思“设计师”的内涵与边界。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游峭副教授发言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汪涛教授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公共物流产品设计策略的几点思考——以东欧班列为例”向嘉宾介绍了中欧班列建设十余年以来,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亚欧大陆国际物流运输的中坚力量,中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往来的主要桥梁、纽带和共赢发展的见证。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汪涛教授发言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炎教授以“生产方式、文化与社会制度:东南亚国家政策体系的影响因子”为主题发言。李炎教授指出:设计是人类表达观念、价值的过程,当代设计已从造物拓展到社会生活,从实体延展到观念世界,从地域拓展到国家,从国家拓展到全球。“一带一路”承续"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旨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东盟"10+1"机制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的合作机制,也“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区域。文化作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粘合剂”“润滑剂”和“助推器”。文化政策作为国家设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设计政策研究有必要了解沿线国家不同的生产方式、文化与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文化政策体系的国家权益、设计理念。李炎教授将发言聚焦于越南、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四个国家的文化政策,从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四个国家的文化政策的基本情况、特点,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设计政策研究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炎教授发言
上午议程结束后,论坛与会嘉宾一行来到云南艺术学院教学示范中心,参观了染织、编织、木雕、漆艺、银器、珐琅、陶艺、玉石雕刻实验室,嘉宾就实验室建设路径、与专业教学配合度、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方式及成果输出等问题与相关实验室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论坛嘉宾参观云南艺术学院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
在下午的议程中,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宋炀副教授以“现代设计的启蒙实验:朱伊花布与工业革命初期法国棉纺织产业设计策略研究”为题,向与会嘉宾阐述了作为最成功的纺织企业,朱伊工厂堪称工业革命初期法国棉纺织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其革命性地运用现代设计的系统策略解决棉纺织企业运营各环节问题的做法也堪称一场现代设计的启蒙实验。这场实验说明,现代设计本质的系统性目的性与设计边界的互渗性模糊性共同构成了现代设计矛盾统合的根本属性,这种属性在工业革命初期现代设计的萌芽阶段就已经被确立下来。
北京服装学院的宋炀副教授发言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副主任赖军副教授以“地域文化资源在乡村美育中的发展路径研究”作为发言主题,表达出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等制定的设计政策是偏于宏观的,而企业、高校等机构的设计政策则更具有实践性质。设计政策的创新依赖于具体措施的执行,执行实施包含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其创新路径是在整体制度话语下进行“广义设计”的架构。设计政策成效需通过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完善其“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因此,实施环节是设计政策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副主任赖军副教授发言
随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社会学博士李彦忻带来主题为“设计政策赋能高质量社会创新”的主题发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由经济带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区域间经济合作的新构想与新模式正在向更高质量、更广范围、更优互动迈进,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后,经由八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实施正在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向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阶段推进。设计政策为设计领域之顶层战略维度所属,在国家层面起着引领设计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文化建设的作用;在社会层面起到稳定社会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作用;在个人层面则起到提升审美意识、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作用。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社会学博士李彦忻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张译之就“瑞士设计政策的创新导向与行动逻辑”的主题发言。她谈到:位居众多国际竞争排名前列的瑞士惯以“创新”作为实践基底和行径准则,其设计则擎以“创新、质优、长效、可持续”的高标准代名词,成为促进创新政策的重要价值动因,本研究基于瑞士设计政策关键组织层与实施机构出发,围绕主打着力点“三个行动主轴与五个宏观趋势”的发展方向,剖析其双重路径和布局法则,寻线制定设计政策上的差异价值观照与意义潜能参考。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张译之发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蕊博士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越南文化政策设计研究”的研究主题,分析出:文化设计政策是文化设计领域的顶层战略,文化政策是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和外在表征。作为文化的一种政治表现形式,文化领域的设计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意志和治理逻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在文化构建和身份认同两个维度的发展过程,自1945年北越建立以来,越南在文化领域的设计政策经历了独立性-开放性-市场性的阶段转变,身份认同经历了自我认同-自我重构-多元互嵌的变迁过程。因此,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世界文化呈多元发展的趋势下、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厘清文化领域的设计政策在越南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以及群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历程等内容,有利于中越创造出高效协同的区域合作环境,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推动双方文明互建。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蕊博士发言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研究员胡小妹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蓝染技艺传承与设计政策”为主题向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蓝染作为已传承千年的世界性天然染色技艺,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蓝染技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也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胡老师首先对蓝染技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其次,以考察中国和印度蓝染技艺的传承与产业政策支持为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蓝染技艺协同互融的创新传承方式如何成为乡村振兴与国际减贫的有效路径。最后,提出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未来蓝染技艺具有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研究员胡小妹发言
《设计治理与制度创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案例研究》作为总课题第三板块“面向未来”中的一部分,在对过去制定完成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各国设计政策梳理总结后,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分析探讨在不同意识形态、社会背景下,各国、各地区制定的不同设计政策如何引导设计创新、设计服务与设计治理活动的展开,进而为我国设计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思路。设计政策的实施范畴包含科技创新、产品经济、服务体验、教育医卫、健康管理、城市规划、社会福祉等诸多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立足本土,全面学习并吸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符合时代特征与我国国情需要的设计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本论坛以设计治理与制度创新为关注点,展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政策话语、制度创新、国际合作等发展路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国家与区域的设计政策与设计服务案例,以期得出相关主旨下的实践经验与方法启示,以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设计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合影留念
寄语未来,期许良多,通过此次论坛的深度交流与沟通,课题研究的宽度与维度将更上一个新高度。
图文: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