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教学

设计学

一、一级学科简介

在我国,设计学学科主要发轫于美术学科,但设计类课程也曾存在于师范、建筑和工程等学科领域。其中,在艺术学科下,曾先后被称为“图案”“意匠”“实用美术”“工艺美术(美术工艺)”和“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等。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工艺美术”成为普遍流行的笼统学科概念,包含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和民间工艺等丰富的外延,统摄了手工和工业两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设计行为。在早先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学科目录中,“工艺美术”一直隶属于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是一级学科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一度为三级学科)。199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艺术设计”代替了“工艺美术”,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则名之为“设计艺术学”。此后,这两个名谓不一的同一学科概念,并用了十余年。2011年,国家调整学科目录,原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设计学”(1305)归入艺术学门类,与“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并列为5个—级学科。由于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缘故,“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学位和工学学位。2022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计学”除部分作为艺术学理论的分支和设计实践保留在艺术学门类下外,还被增加到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中,成为该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403,可授工学和艺术学学位。自此,我国的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进入到交叉、结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二、二级学科简介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源于1984年学校开办的工艺美术专业。1986年设置工艺美术系,1999年更名为艺术设计系,2002年正式成立艺术设计学院,2018年更名为设计学院。2006年获得“设计艺术学 ”硕士学位授权,并于200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经过40年的设计教育发展,设计学院以人为本,围绕人才培养,树立了“学习民间,注重素质养成,服务社会,强化实践创新 ”的办学理念,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相当办学规模的专业教育、创作、服务机构,对云南省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设计学学科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以人的设计行为为研究对象,在设计创造的原理、设计创新的方法、设计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应用于传播的方向等几个关键点上注重加强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时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研究—教育三位一体。思考设计学科的学科定位与发展方向,深刻理解其中的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与民生需求,统筹思考和系统谋划设计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复合创新人才。同时立足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展设计历史与理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和设计与手工艺研究,面向南亚东南亚,建设区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艺术学硕士点2007年招生,最初设有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民族民间艺术与设计研究、装饰艺术研究、动画与数码媒体艺术5个研究方向。为更合理定位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发挥云南多元民族文化优势,2014年我院对设计艺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取消本科专业为导向的研究方向,设立民族艺术与设计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研究、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三个方向。2023年,将原三个方向整合为民族艺术与设计研究方向。2024年,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设置艺术遗产与设计史、环境可持续与更新设计研究、视觉信息与数智设计研究、传统工艺与生活美学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向简介

(一)艺术遗产与设计史方向

艺术遗产与设计史方向旨在满足有志于在设计理论、文化遗产和艺术史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学生的学术和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未来在学术界、文化机构、设计行业和遗产保护等多样化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本方向通过跨学科和多元文化的方法来研究艺术遗产和设计史,鼓励学生借鉴人类学、历史、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方法和见解,探讨艺术、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将深入探讨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哲学基础,深入理解设计实践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他们将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这对于开展设计和文化遗产研究项目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方向还提供设计历史发展的全面概述,研究中国和全球背景下的关键运动、风格和重要人物。与此同时,聚焦全球背景下的区域研究,强调云南独特的艺术遗产和设计史,将当地传统、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实践融入课程。这种区域研究将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将其置于全球框架内。学生将被鼓励开展比较研究,考察云南的设计史如何为更广泛的艺术史叙事做出贡献。

(二)环境可持续与更新设计研究方向

环境可持续与更新设计研究方向立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面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面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为引擎,融合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艺术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以“文化生态学的本土设计理论”为引领,形成“器、形、道、自然”为基本框架的学科理论与方法。立足国家对云南的“三个定位”指导思想,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云南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求。依托云南地缘优势,加强学科联动,培养辐射南亚、东南亚,服务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创新创意研究型设计人才。

(三)视觉信息与数智设计研究方向

视觉信息与数智设计研究方向的研究范围涉及视觉语言的创造与应用以及媒介的发展,通过视觉元素和媒体技术来传达信息、表达观念、影响受众的感知和行为。该方向结合了传统视觉设计理论和新兴数字技术,探索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呈现方式,以应对当代社会的复杂传播问题。包含视觉文化、视觉设计理论、数字技术、媒体技术和艺术创作等,涉及多种传播平台和多样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既不是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也不是单纯的数字媒体设计,作为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学科和专业,跨学科、跨专业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是其基本要求。

本方向涉及到现代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领域中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议题。视觉传达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图像和传统媒体,而是需要结合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思想。其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利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先进的技术工具,创新视觉传达的方式和媒体设计的实践,以应对当今复杂的信息交流需求。

(四)传统工艺与生活美学研究方向

传统工艺与生活美学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相关理论为进路,以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思想为参照体系,以重建传统工艺与生活的价值属性与审美属性为目标,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传统工艺”和“审美”三者之间的关系,透过实践研究进一步反思农耕文明和当代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中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与生命意义的时代定位,进而提出设计与手工艺研究中“重构日常生活创造能力”的可能性以及构建相应的“生活美学”思维的路径与方法。

设计

一、专业学位类别简介

在我国,1954年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和1963年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设计以“实用美术”“工艺美术”等名称出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专业认识的不断增强,“工艺美术”下属专业名称中的“美术”逐渐被“艺术设计”或“设计”取代。从1983年开始,我国先后颁布了5个版本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1983年、1990年、1997年、2011年、2022年)。在前3个版本中,“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从属于“文学”门类之下,“艺术学”下设“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从这一版学科目录开始,“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独立出来,升级为门类;“设计艺术学”更名为“设计学”并升级为一级学科,可授予艺术学或工学学位。这一调整变化充分说明国家对于艺术学以及门类下设计学科的高度重视,设计教育也开始呈现出跨专业的学科交叉属性。

在大力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我国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也在步入新世纪后逐步展开。2005年,教育部正式下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提出要大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并开始招收非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共设置包括“艺术设计”在内的8个学科领域。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加速,知识演进迭代与交叉融合的速度显著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设计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强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2022版学科专业目录提出专业与学科并重,着力夯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持续回应并引领市场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交叉学科门类下新设置“设计学”一级学科,可授予工学、艺术学学位,在“艺术学”门类下设“设计”专业学位类别。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更迭和知识体系的不断重塑,推动了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设计需求也渐趋多元化。社会急需面对复杂现象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的专业设计人才。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领军型专业设计人才的主渠道,设计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产业和社会需求为主要服务对象,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设计思维、设计能力、探索精神的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设计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以及设计教育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推动中国城乡建设、产业经济、装备制造、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创新全面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专业领域简介

设计领域源于1984年学校开办的工艺美术专业,是云南工艺美术教育及艺术设计教育的发源地。1986年设置工艺美术系,1999年更名为艺术设计系,2002年正式成立艺术设计学院,2018年更名为设计学院。2006年获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并于200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设计学院以人为本,围绕人才培养,树立了“学习民间,注重素质养成,服务社会,强化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相当办学规模的专业教育、创作、服务机构。对云南省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2014年我院获批招收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为了更好地衔接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依托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数字媒体艺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领域设有民族艺术与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四个方向。2023年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调整为设计领域,设有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艺术设计五个方向。2024年,调整设置为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五个研究方向。

该领域紧扣全国艺术专业硕士教指委的指导思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课程支撑人培目标,按设计领域行业标准和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以创作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综合素质培养。课堂讲授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依托建立多种形式实践基地和平台开展专业设计研究和创作服务。实行双导师负责制,聘请全国高水平艺术家协同指导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面向南亚东南亚,建设区域特色的艺术设计领域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研究方向简介

(一)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方向

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方向立足于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指导,依托国家级及省级教学、科研、创作平台和基地,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契合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目标,秉承“务实、求新、尚美”的精神。植根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指导方法下开展在地性田野调研工作,系统化研究民间工艺文化、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民族艺术的创新发展等层面,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艺术的人文价值与利用开发价值,开展玉雕、陶艺、木雕、金属工艺等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指导学生研究探讨地域文化、民间工艺及设计相融合。重视田野与文献的格物研考、文化与情感的融合、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工艺与设计的存续传承四个层面的关系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环境、工艺传承、人文情感、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学习,达到文化认同与自信,并建立自然生态和谐思维,树立学生高情感与高科技并行的意识形态观,掌握设计原理与规律,具备挖掘、存蓄、凝练情感与文化并转化为文化创意设计的研究方法与实践能力。学会融贯实用性和艺术性、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为一体的创新思考能力。体现民族艺术与设计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生活美学设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培养理论与实践研发能力过硬,并能担当弘扬优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使命的民族艺术设计高层次人才。

(二)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专注于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涵盖不同功能与媒介的视觉信息传达策划与设计。本方向不仅关注设计的语言表现与实效性,还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于设计之中。强调形式与内涵并重,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在发展规律,力求实现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创新性结合,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育人体系。

为了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及地方发展规划,不断推进具有共性与地域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目标,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借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方向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协同、管理和创新能力,使其掌握系统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综合素养,以及拥有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能力。旨在使学生能够胜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以及地方建设需求的高层次视觉传达设计技能型人才。此外,本专业积极倡导交叉学科研究,鼓励学生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上,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以拓宽设计视野,增强设计的综合竞争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指导下,依托国家级及省级教学、科研、创作平台和基地,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云南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生态资源为源泉,立足地缘优势,以环境空间设计研究为出发点,聚焦“环境可持续系统、历史文化遗产系统、环境数字化系统”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到教学、科研与创作中。通过建筑空间、景观艺术、室内设计体会现代设计与传统智慧融合带给生活的影响,使环境设计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营造及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探索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场所营造精神,并具备山地文化生态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毕业后致力成为“空间塑造者”“人居环境探索者”及“城乡发展的引领人和决策者”,能够应对全球同质化和生活方式变革对社会环境的挑战,立足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契机,秉承“务实、求新、尚美”的精神,不断夯实和扩大专业优势及影响力,立足本土文化,逐步成为国内与两亚具备设计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涉及数字图形图像技术与艺术研究、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字化产品设计、影视游戏概念美术、交互视觉艺术、传统文化数字化开发等交叉领域,属于交叉跨界型方向。本方向培养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目标,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人文、艺术与科技跨学科方法,具备创新和开拓精神,能独立思考、研究和解决社会与行业问题;培养以艺术设计为基础,同时具备技术研究能力、能够在数字视觉开发,智能多维设计,未来媒介融合领域具备新质生产力的人才。

本方向注重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的理论、实践、创新以及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熟悉主流与前沿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以及多媒体软件硬件的应用流程;具有传统文化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国际化视野,具有服务社会与行业发展的意识,具备面向数字娱乐、数字产品开发、跨界合作等领域进行创意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具备行业生产力的跨界人才。

(五)服装与服饰设计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方向来自于民族艺术与设计方向,2023年根据发展需要独立。学位点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云南省最早设置的服饰艺术设计类专业。本专业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指导下,依托国家级及省级教学、科研、创作平台和基地,形成了“赓续文脉、艺工融合、设计创新”的教学特色。坚持“学习民间,注重素质养成,服务社会,强化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契合了云南省作为“民族团结示范区”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目标,更深植根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之中。本方向将坚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深入探索地域文化、民间工艺与服装设计的融合之道。注重培养具备深厚民族艺术底蕴,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设计)、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研究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