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云南艺术学院研修培训(第九期)首场讲座,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印染实验室主任贾京生教授,为学员带来《非遗中的精神、智慧与审美》的学术讲座。他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创造,形象比喻为“因”与“果”的关系:“没有非遗之因,就没有物遗之果”,为非遗理论与应用带来了新的视点。

贾京生教授认为,非遗的界定在现今社会变得更加严格,尤其在时间跨度、传承方式和品质标准上都设立了明确的规范。其揭示了非遗与物遗之间最核心的联系,即没有非遗之因,就没有物遗之果。无形的精神能够左右有形的形态,在传承守正、活化创新、产品开发应用的过程中,应坚持非遗中的造物精神,并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工匠精神。

授课过程中,贾京生教授阐明了非遗在少数民族的传承与活化过程中展现的丰富艺术智慧。唯有深入了解非遗中蕴含的艺术智慧,辨识其值得尊崇之处以及必须坚守的核心,方能使之得以发扬光大。在展现艺术智慧时,还要有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生态利用、生态农业、生态居住,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语言。


最后,贾京生教授向学员们进一步说明非遗中的生活审美。他强调,美的核心也是文化的核心,正是由于对祖先的敬畏、遵循传统、坚持正统的传承以及对初心的坚守,才使得具有特色的图案和纹饰得以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而持续传承。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可以观察到其独特的多样性之美、服饰结构的辨识与凝聚之美、服饰图案的千变万化之美以及服饰工艺的匠心之美。在非遗的审美观念中,所追求的是宏伟之美、深沉之美、丰富之美和巧妙之美。


图文:潘子尧
初审:潘子尧
审核:杨凌辉、王 瑛
终审:余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