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5日至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于上海黄浦滨江举办。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重点实验室”代表性成果《“无界之滇”—云南非遗数字化》受邀参展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以“设计无界,生生不息”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持续践行“构建全球设计创新合作平台、探求设计驱动新质发展之路、推动城市和生活处处有设计”的使命愿景,全力打造生态设计风向标、时尚生活新范式、产业创新策源地,与全球“创意城市”共谋发展。
展览主题:无界之滇,古韵新生

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大学共同合作打造“设计协同共同体计划”,在本次展览中,重点实验室以“无界之滇,古韵新生”为主题,通过对“无界之滇”数字化转译的探索,以数字化开启云南非遗的篇章,透过屏幕、穿越数字技术,让大家触摸到一个鲜活、立体、无界的云南非遗印记。其中,展览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滇溢蓝彩”—非遗扎染与数字科技的传承新径
“滇溢蓝彩”是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重点实验室聚焦云南大理巍山国家级非遗扎染,以扎染核心技艺传承为中心,通过数字化交互体验流程,使用户通过界面引导的交互流程,从设计扎染图案到选取植物制作染剂,再到扎花针法的学习体验,完成自己制作的扎染图案,并上传到数字化的扎染纹样库中,在体验传统流程中实现趣味化数字非遗学习。数字科技打破了传统扎染传承在时空、受众层面的局限,从以往的线下体验转变为通过交互界面即可便捷体验,也借由数字纹样库实现扎染经典纹样与技艺系统性的归集与共享,避免非遗技艺因传承断层而流失。



二、云裳智绣-民族服饰与数字赋能的现代转译
“云裳智绣”针对楚雄彝族民族服饰文化,以数字模型为核心,利用参数化设计、3D打印定制生产等方式,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开发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3D打印材料实验、面料实验、图案设计实验、服饰设计实验等不同维度的实验内容,尝试解决民族服饰现代转译和数字化设计的基础问题,突破传统纺织品的形态边界,探索民族服饰文化在时尚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力。


三、滇陶智创-传统陶艺与数字设计的创新实践
“滇陶智创”是针对云南省内最具代表性的建水紫陶和华宁陶等传统陶瓷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陶瓷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对原材料特点、最大成型角度、表面效果、烧成收缩率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实验。在此基础上与人工智能开发、参数化设计、三维扫描等技术相结合进行可持续设计实验,在陶瓷产品数字化设计转型、高精度陶瓷产品制作、陶瓷文物修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云南传统陶艺传承发展注入了数字时代的创新活力。


科技赋能艺术,构建艺术服务社会的数智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数字化的技术支持,也为非遗传承与活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时代动力。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重点实验室将持续利用科技赋能艺术,持续构建艺术服务社会的数智转型,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转化。未来将持续对艺术与科技融合进行深度思考,研究创新,让设计真正突破边界、引领趋势,为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新动能。
数智助力非遗,铸牢文化活态传播的联结纽带
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非遗数字化的新业态,使得非遗传承保护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趋于紧密,而交互技术、沉浸式体验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也为非遗活化与传承拓宽了更多可能性。传播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重点实验室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的活化与保护过程中如何发挥重塑作用,总结智能驱动下非遗传播的路径构建。突破非遗传统的单向式传播模式,实现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播。

未来,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重点实验室也将通过多维度的数字化手段,更加全面地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让数字技术与艺术实现良性互动,通过融合创新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

视频:李思沄、王志平、王 悦
图片:WDCC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官网、袁自鹏
文字:梁 芳、袁自鹏
一审一校:梁 芳
二审二校:杨凌辉、王 瑛
三审三校:欧阳继梅